新闻详情
文汇报:《常态化防控下,什么是与亚洲演艺之都相匹配的剧院》
来源: | 作者:pro76ba1c | 发布时间: 2020-09-06 | 1125 次浏览 | 分享到:

  编者点评:

  上海的剧场近日越来越忙。这些昔日汇集全球各类顶尖演艺资源的剧院,非但没有因全球疫情而停摆,反而通过防疫常态化,频频生发出诸多新创意、新亮点、新花样。“户外演出新空间”也玩成了剧场营运中的新业态。

  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上座率目前还控制在50%,可上海大剧院的粉丝们发现剧院的行程不减反增。8月27日是上海大剧院第22个院庆日,白天在线上听一首人工智能微软小冰与“乘风破浪的姐姐”朱婧汐合作的“生日歌”;下班后,提前两小时来到大剧院八楼“望星空”餐厅,笃悠悠来上一碗本地风味的 “见戏如面”;再去欣赏爆款舞剧《朱鹮》。甚至在演出前一晚的天猫直播带货中,已有4万网友与舞剧的两位主演在大剧院直播间相遇……

  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剧院反而“更忙了”。这是当下和未来剧院和爱戏人的文化生活常态,也浓缩着上海剧院人不断探索“化危为机” 的种种创新。上汽·上海文化广场改版微信订阅号“复兴中路597号”,从以往的围绕剧目宣发拓展为文化生活服务方式的综合内容平台。上海儿童艺术剧场把专为亲子定制的音乐会首次开到了户外。这些昔日汇集全球各类顶尖演艺资源的剧院,非但没有因全球疫情而停摆,反而将疫情期间的诸多新玩法、新花样,逐步升级改进成为一整套提升城市公共文化品质的服务体系。

  而这也恰恰引向一个新课题——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什么才是与亚洲演艺之都相匹配的剧院?上海剧院人已经意识到,这不仅要求地标性剧院以演出规格、场次、上座率作出表率和引领,更应注重内循环演艺消费群体的扩容,让舞台艺术真正浸润普通人的日常生活,真正服务于城市的大文化产业发展。

  借助线上活动,一座座剧院正成为拥有丰富产品的自媒体

  对上海大剧院来说,或许从没有一个“生日”如此忙碌——剧场里观众减半,但线上线下的活动量却实现 “多级跳”。上海大剧院总经理张笑丁介绍,这之中相当一部分来自疫情期间的 “头脑风暴”。“随着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团队也没有放慢脚步,而是与演出的恢复同步孵化,纷纷落地。”其中的线上活动几乎囊括当下直播、带货、云演出等所有形式。更进一步,上海大剧院率全国之先,启动一项名为《巡演零号站》的流媒体节目。

  为此,上海大剧院和百老汇点播独家合作,携手英国国家歌剧院、英国国家芭蕾舞团等多家顶级剧院,共同呈现歌剧、芭蕾、戏剧、音乐剧、戏曲等不同表演艺术样式。说是导赏,又不止步于导赏。中英两国流量级艺术家还将开展自制剧探索,结合当下热门社会议题,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张笑丁解释,“零号站”的潜台词是,以线上为起点,那些在节目中出现的海内外热门演出,都将登陆国内市场,做成巡演的一号站、二号站……

  如果说“零号站”还与演出艺术导赏直接关联,那么上汽·上海文化广场的探索走得更远。当细心的资深剧粉打开昔日上海文化广场的微信订阅号,发现不止名字改成了“复兴中路597号”,就连推送内容也越来越多出现看展、旅游这样的文化生活服务信息。总经理张洁不仅希望以此擦亮文化广场作为音乐剧演出地标的新品牌,更希望打捞起文化广场作为几代上海市民心中的文化记忆。“作为文化地标,文化广场的每一次转身都具有风向标的意义,带有上海一步步发展的印迹。”文化广场要做的新媒体运营,不只是围绕爆款音乐剧做宣发、巩固既有的年轻粉丝,更服务于城市公共文化建设,引领品质生活,扩大演艺受众面。

  创新利用实体空间,让剧院的白天也能精彩开场

  如果说线上延展的是剧院在特殊情况下“不见面”运营的想象力,那么创新利用实体公共空间,则是线下有益探索。

  经历大半年的“停摆”,上海大剧院今年首个开放日于8月22日热闹展开。这边厢,孩子们在集市挑选心仪的艺术文创产品;那边厢,戏曲演员的服饰装扮吸引了众人的眼光……近20项文艺活动的容量前所未有,得益于上海大剧院全新打造的“A+艺术空间”。这也是其利用疫情期间闭馆空档,特别完成的场馆功能升级。未来这里将以剧院文化为主题,包含餐饮、文创、展览、开放舞台、亲子活动等内容,让剧院的白天也能精彩开场。

  文化广场则放眼户外,在疫情期间,用十天搭建了一座户外舞台。仅7月间,就奉上了剧版音乐会、爵士、评弹等十场演出。整个文化广场的户外空间也装点一新。当剧院的围墙进一步打开,文化广场才可真正称为文化的“广场”。

  同样,上海儿童艺术剧场也在不久前,首次将剧场搬到户外,邀请亲子家庭,在黄浦江边举办了一场户外音乐会。从前,面向成人的户外音乐节不少,可专为孩子定制的音乐会却是少数。有了宝爸宝妈的热情反馈,“大鲸鱼”很快在昨天加演了一场。

  让人民体会更多艺术浸润日常的获得感

  或许有人会说:这些创新尝试,是疫情期间剧场人维持市场热度和观众黏性的“非常之举”,那么当运营逐步恢复常态,这些“非常之举”是否还有“常态化”的意义?“常态化”后,它们将如何更好地为这座城市的人服务?采访中,剧院“掌门人”不约而同地提到——与城市发展同步,让身处亚洲演艺之都的人民,能体会到文化艺术浸润日常生活的获得感。

  “当我们演完这些爆款、精品剧目,留下了什么?”张洁时常扪心自问,“当客观条件造成人流锐减,何以彰显亚洲演艺之都剧院的引领性?一次疫情让剧院人更为清醒。上海有着最懂戏爱戏的观众,这还不够。真正与这座城市相匹配的剧院,理应在精神文化层面‘扩圈’。”她坦言,剧院要服务的,不只是热爱舞台艺术、愿意走进剧场看戏的观众,更要服务那些尚未走进剧场的更广阔人群,成为城市文化生活的引领者与倡导者,于跨界创新中谋求更广阔的文化产业空间。

  来源:文汇报
  作者:黄启哲

民营剧团专委会
国有院团专委会
专业委员会
查看更多+
专业委员会
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