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天,作为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街艺专委会主任的华俊和他的伙伴们挺忙的,一面要为今年的上海街艺节做着准备工作,一面还要保持正常的演出节奏,尽管忙,一切倒也有条不紊。“现在我们的艺人数量多了,表演的点也更多了,要把合适的人选安排到适合的点位上,每天仅这项工作的量就很大。”华俊说。上海市持证街头艺人作为一道亮丽的城市风景线,正在不断总结经验,全方位升级,正如华俊和他的小伙伴所说的那样,“我们不仅是‘街头艺人’,更是代表这座城市的艺人。”
水平在提高
6年前,上海交大毕业的华俊看到了第一批持证街头艺人的表演,萌生了自己走上街头的想法,经过考核,他成为第二批通过认证的街头艺人,也开了高学历人才成为街头艺人的先河。
如今,在上海持证街头艺人的队伍中,三分之二都是拥有高学历的80后、90后艺人,他们中有双学士、双硕士,还有很多海归。来自中国台湾的李惠淳就是一名海归,她在美国学完工商管理后,在香港地区工作了一段时间,通过新闻报道看到了上海街头艺人的风采,点燃了她少年时代的音乐梦想,于是,她辞去了工作,来到上海成了街头艺人。除了李惠淳之外,从法国留学归来的董亦含说:“我吹奏的乐器是箫,在外国街头表演过,那里的观众更多的是猎奇,在上海会有更多知音。”
从最初一批8人扩展到今年已有17批300余人,人才也越聚越多,街头艺人专委会的“自治”水平自然也越来越高,在协调和管理上也在不断升级。化学专业出身的钱一明就和华俊他们一起,为专委会每天的排班工作设计了一套更科学的方案。专委会成员之一的杜烁辰笑着说,这套精简化可视化的方法帮他每天节约了好多时间,他也可以有更充足的时间练琴。
此外,专委会也监督着每一位持证艺人的表现,有14个项目规定,从纪律到艺术再到艺德,管理和约束着上海的街头艺人。
舞台在延展
今年,“徐家汇商圈临时接种点”成了网红,持证街头艺人在那里为排队打疫苗的市民和医护人员演唱,一段《这可能是全上海最文艺的新冠疫苗接种点了》的视频在网上走红。事实上,临时接种点也是今年街头艺人们新增的演出地,100多位街头艺人在静安、徐汇、杨浦等区的各个临时疫苗接种点演出。
如今街头艺人的表演点位扩展到30多个,从静安公园起步,遍布上海。除了固定的表演点之外,他们还会定期组成文艺轻骑兵,背着重重的音响和乐器,去为物业人员、快递小哥等在这座城市里奔忙的劳动者慰问演出,他们每个人都能撑起好几个节目,让演出精彩纷呈。不仅如此,他们的舞台还在不断拓展,甚至走出上海,曾经去新西兰参加元宵节的演出,也受邀参加了庆祝澳门回归20周年的表演……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中共二大主题的非虚构戏剧《辅德里》的主题歌,也是这群街头艺人唱响的。他们从陕西北路网文讲坛一路唱到上海的大街小巷:“你会不会想她,辅德里的灯塔。她依然在守望,她守护着希望……”让更多人知道上海的红色故事。
未来在延续
街头艺人的风采也让很多人看到了未来,就连专业院团的乐手也特意打电话到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询问他们是不是也可以报名考一张证。工作人员笑着回答:“你们的业务能力肯定没有问题,你们唯一要考的就是能不能像我们的艺人一样,在40摄氏度的高温下,即使街上没有人,也能坚持演奏3个小时。又或者,遇到大雨的时候,能不能像我们的艺人一样,用身体保护集体的音响和话筒……”未来,也许真的会有专业院团的乐手走上城市的街头,演奏一曲世界名曲。
如今,街头艺人还真的有了未来的接班人。易拉罐制作手工艺人李雄刚是上海第一批持证街头艺人,从1998年起,李雄刚在豫园商城开设窗口,专门从事易拉罐手工艺制作,直到2014年,他报名做街头艺人,工作点从豫园搬到街头,李雄刚的作品《外滩记忆》如今摆放在上海大世界非遗传承板块展出。现在,他的儿子也开始继承了他的手艺,要把他的事业继续下去。
还有,华俊的儿子要上三年级了,现在也开始吹萨克斯了。华俊说想让儿子知道,在这座城市里为人们演奏音乐是一份事业。“现在学音乐的孩子很多,但我们也听说,很多练钢琴的孩子都是被父母逼的,考完级之后他们再也不碰钢琴了。”华俊说,“其实并不是所有学音乐的孩子最终都能走进专业院团,但我想对正在学音乐的少年们说,做个城市艺人也有美好的未来。”
马上评|城与人
城市艺人,是一个可以让艺人与城市彼此成就的尊称。艺人的生存状态,会反映在他们的艺术创作和表演形态之中。
持证街头艺人,是上海于2014年首创的模式,当时,是对城市精细化管理、艺人与观众在街头互动的多重试验。眼下,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又把“街头艺人”升格为“城市艺人”,进一步凸显城市与艺人,乃至城市与人之间的互相成就。
如今,这些艺人的舞台已不仅仅限于街头,而是融入了火热的这座城之各个空间——正如演出行业协会力推的另一个品牌“演艺新空间”,亦即非标剧场,在广场、商场、楼宇、公园、游船、文创园区等各个城市更新过程中冒出来的非标准剧场的空间里,都有各类艺人活跃的身影,这些艺人的自理自治,已经形成一套规范化体系,数百名艺人可以“自转”还能“公转”,为这座城市增添了不少的温暖气息与文艺气质。
从“街头艺人”到“城市艺人”,貌似小小一个称谓的改变,但折射出的,却是一座城市对艺人的态度、对文化的尊重。自2014年起,我们一直关注并率先报道了很多暖心的艺人故事:阿杜在上海唱来了一个家,去年他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而今年“七一”钱一明也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今年在静安《辅德里》表演现场、在徐汇“最文艺疫苗接种点”,我们都能看到这些艺人的身影……正如艺人华俊对儿子所说的那样,在上海这座城市里为人演奏音乐,“是一份事业”。在一座有爱意、有文化的城市里表演,是一种幸福;在一座随处听得到音乐、看得到表演的城市里生活,更是一种幸福。
看城市艺人,更多看到的是城与人、人与人之间彼此成就的故事。我们会持续关注下去。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吴翔 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