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观众席空荡荡的室内乐线上直播,到尝试邀请20位观众“身临其境”,再到敞开音乐厅接待361位观众……本周末,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迎来了今年春节后首批购票观众。久违了现场感受交响震撼的乐迷道:“终于又找回了那种每个毛细血管都在舒张的畅快感。”
数个路口之隔的安福路上,上海话剧艺术中心也迎来了疫情后首个灯火辉煌夜,原创话剧《热干面之味》为剧院开启了2020年演出大幕,有剧迷在朋友圈写下:“时光匆匆,幸好有戏剧可以记录,幸好有剧场可以分享。”
拿什么吸引你?我的观众
略微懂行的人都明白,在如今仍然停留在30%上座率的限制令下,要开启剧场大门是怎样艰难的“破冰”之旅。上海大剧院总经理张笑丁说:“没有30%哪来100%?亏多少这种经济账我们已经不算了,现在当务之急是要让观众重拾回归剧场的信心。”
上海大剧院将于6月18日重启大幕,疫情后的开台演出,选定上海芭蕾舞团的经典版《天鹅湖》。剧中48只天鹅组成的“天鹅军团”曾多次巡演欧洲,惊艳世界,所到之处留下赞叹连连。1998年,上海大剧院落成就是用《天鹅湖》开幕。22年来,芭蕾舞《天鹅湖》依然是最让人趋之若鹜的芭蕾舞剧。
同一日,上海东方艺术中心将以上海昆剧团的《临川四梦》吹响“回归”号角。《牡丹亭》《南柯记》《邯郸记》《紫钗记》……这也是上昆首次在上海完整上演“四梦”全本。
自5月29日晚以音乐剧集锦音乐会《二零二零年五月二十九日》拉开复演序幕的上海文化广场,在主剧场也会推出“林奕华舞台作品”系列高清放映、“原创华语音乐剧展演季”,以及两部自制音乐剧《我的遗愿清单》《春之觉醒》。而被誉为去年最火爆舞剧、上海歌舞团的《永不消逝的电波》预售早早就卖空,也终将于6月24日、25日重登上海国际舞蹈中心舞台。
市场信心的重启,仰赖的不是某一个剧场的某一台演出,而是上海所有剧院为演出行业的复苏加柴添火。各家拿出最吸睛的剧目,才能在逐步开放的市场形势下,稳扎稳打将观众迎回剧场。虽说这个过程可能艰难又漫长,但就像半个月前朱家角实景园林《牡丹亭》面对76个观众开演时,张军所说:“市场回暖、人心回归,总要跨出第一步。”
怎样做不辜负?我的未来
就很多院团和剧场而言,随着疫情而来的“空窗期”不是用来焦虑的,而是拿来韬光养晦、厚积薄发的。
上交音乐总监余隆2月初回到上海后,马不停蹄地完成了上交各项演出计划的调整:“我们的计划早已排到了2023年。”就连在很多剧场看来,因疫情多变而最难排定的下半年计划,余隆也早已设置了备用方案。据悉,上交一年一度的夏季音乐节下月开启,而全新演出季曲目也将紧随着夏季音乐节宣布。
上汽·上海文化广场近年来引进的世界知名音乐剧,几乎每部卖到爆棚,如今世界疫情蔓延、境外剧组进不来,很多剧迷替文化广场担忧。但事实上,得益于对自身定位的清醒认识,文化广场早就布局自主内容制造,总经理张洁说:“到了自制剧反哺剧场的时候了。”剧场自制音乐剧《拉赫玛尼诺夫》《我的遗愿清单》《也许美好结局》《春之觉醒》等,如今纷纷借着“空窗期”大放异彩。
同样因自制内容受益、缓解无法引进剧目之困境的还有上海大剧院。去年让很多人扼腕错失的上海大剧院首部独立出品戏剧作品、联合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共同打造的昆曲《浮生六记》将再度回归。这部戏开票当天便告售罄。
除了自制剧,上海本土院团和剧场强强联手的作品也将成为未来舞台主力军。大剧院和上海民族乐团共同打造的《同饮一江水》下月亮相,而大剧院和上海芭蕾舞团携手的经典芭蕾舞《胡桃夹子》年末也将如期赴约。
国外剧目进不来,或许也是一个契机,加速推动本土原创剧目的成长,促进本土院团和剧场携手,也为更多本土乃至国内的年轻艺术家“腾”出舞台。危机能否转化为机遇?好好把握,方不负未来。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