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详情
中国文化报:《沪上民营院团集群发展 演艺新空间助推新繁荣》
来源: | 作者:pro76ba1c | 发布时间: 2021-08-24 | 1420 次浏览 | 分享到:


    “姑苏沧浪亭旁,爱莲居的西边过板桥往西走,边上有个临水小轩,名为‘我取’……”这是今年5月在上海上剧场上演的《浮生六记》中由男中音歌唱家余笛扮演的沈复出场时的念白。剧中沈复一遍遍回忆他与芸娘在苏州沧浪亭的经历。演员表演、舞台布景、灯光、音乐……共同产生的舞台效果一下子让坐在台下的柯莱涌出感动的泪水。

    

    “我是专门到上海看剧的,只有在上海才有这么多新锐剧团和剧目。”“80后”北京姑娘柯莱是资深戏剧爱好者,像她这样专程飞赴上海只为看剧的剧迷如今越来越多。而5月底在上海相继引发观剧热潮的《浮生六记》与《赵氏孤儿》两部音乐剧,体现了当下沪上民营院团的生产力量。


    民营院团原创剧目“井喷”

    

    音乐剧《赵氏孤儿》原计划去年6月首演,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推迟至今年上演。导演徐俊表示,推迟上演也让这部剧从策划到宣传更加从容完善。据了解,徐俊不仅对《赵氏孤儿》质量精雕细琢,还研发了丰富的衍生品,首演同时推出了唱片与“四合一”书籍,书中包含纪君祥原著,詹姆斯·芬顿话剧英文版,金圣华、彭镜禧翻译版,徐俊音乐剧改编版,让观众对音乐剧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上海民营院团里有很多沪剧团。成立于2015年的新东苑沪剧团,近年来连续创演了《梦中家园》《心有泪千行》《河水清清》等6台原创沪剧作品。去年创排的原创沪剧抗疫小戏《一江水,两江情》和抗疫题材现代沪剧《玉兰花开》,受到社会各界赞誉。

    

    被誉为“昆曲王子”的张军多年来致力于昆曲的振兴,作品都能实现市场和口碑双赢。去年他克服种种困难创排了新编昆曲《玉簪记·琴挑》,探索多元化的艺术呈现和传播方式,2021年新作《牵丝线》即将亮相。

    

    2013年才落户上海的“开心麻花”更是民营院团中的“大票仓”,全年收入已达到7000万元以上。该团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打造的现实新喜剧《了不起的爹地》聚焦上海改革开放40多年的成就,获得了很好的市场反响。

    

    近年来,上海民营剧团还产出了一批讲述老百姓身边事、反映生活新变化的现实题材作品,屡屡“破圈”,大获赞誉。如上艺戏剧社《生命行歌》、上海勤苑沪剧团《银杏树下》、上海现代人剧社《汇贤坊》、上海文慧沪剧团沪剧《心归何处》等。

    

    凭借着大量的优秀原创剧目,上海民营院团已实现全年演出超过1.6万场、全年总收入超过2.5亿元。在上海走向“亚洲演艺之都”的道路上,它们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政策扶持一视同仁

    

    这样的成绩有赖于上海对民营院团与国有院团一视同仁的扶持政策。自2011年起,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原市文广局)设立每年500万元的民营院团专项扶持资金,2016年更是增加到每年800万元,从场租补贴、创作孵化、人才培养、文化交流等8个方面对民营院团开展全面扶持。2018年演出产业扶持资金的管理更进一步,不再区分国有、民营,场租补贴等一视同仁。

    

    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还帮助民营院团申报国家艺术基金和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争取更多经济资助;民营院团部分导演和演员经协会推荐,还能参评职称,解决落户问题。与此同时,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也连续多年组织了 “上海市优秀民营剧团展演”“上海沪剧月”“上海民营剧团长暨人才集训班”等活动,从各方面加快推进民营院团的发展。

    

    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会长韦芝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近几年是上海民营院团真正走向主流演出市场、自身运作良性循环的关键几年,从突破理念、创新机制、重视原创、拓展市场、运营模式等多方面,迎来了逐步走向成熟发展的最佳时期。”

    

    “坚持主旋律创作,坚持扎根基层,坚持品种多样,坚持市场欢迎”是上海民营院团的创作特点,中国文联文艺研修院副院长陈光宇分析称,很多民营剧团围绕目标观众群,有针对性地开发剧目,增强目标群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的理事会成员以及8个领域的专委会主任,由上海各大国营与民营院团团长、剧场经理担任,这些上海演出行业的领军人物目标性很强,不仅盯着脚下的场地,还要在全国甚至世界领跑。

    

    演艺空间拓展带来的突破口

    

    过往,剧场是连结院团和观众的桥梁,也卡住了剧团发展命脉。随着创作环境与演出市场向好,民营剧团更为重视对演艺空间的拓展。

    

    7月20日,上海知名民营院团——新东苑沪剧团与保利上海城市剧院签署年度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围绕“国粹戏曲传承系列演出季”“红色党课系列演出季”“沪剧艺术教育推广”等开展全方位的拓展性合作。

    

    上海首创的“N+演艺”模式——演艺新空间,开业内先河,已经成功走出了一条跨行业、多业态的发展之路。7月27日,2021年第二批上海演艺新空间在长江剧场授牌,包括橙空间·可当代艺术中心、六·空间、金色炉台·中国宝武钢铁会博中心、大鲸鱼演艺新空间等12家。据悉,今年底演艺新空间将达到100家。

    

    在受新冠肺炎疫情冲击的2020年,不少演艺新空间保持着良好的运营业绩。上海大世界、林肯爵士乐上海中心及水上大舞台等16家演艺新空间全年演出总场次高达3500场;上海市演出行业协会数据显示,全市演艺新空间累计演出场次逾万。截至今年上半年,演艺新空间尚演谷的《不眠之夜》137场演出票房高达3111万元,展现出极大的商业潜力。与人民大舞台连通的亚洲大厦一连开发了9个演艺新空间,首部驻场演出《阿波罗尼亚》自2020年8月首演至今已演出超330场。

    

    演艺新空间的沉浸式戏剧变成了年轻人的社交生活。上海现代人剧社社长张余直言:“剧目不是简单的复制粘贴,每一个新空间的演出都是量身定制、独一无二的。”

    

    越来越多的专业剧场也开始拓展新空间,如上海大剧院的咖啡厅和望星空厅、黄浦剧场的黑匣子、上音歌剧院的管弦乐排练厅、沪剧院的“沪尚”等。“多样化、品质化、个性化将成为下一个赛程。”上海大剧院总经理张笑丁说,演艺新空间成为探索多业态发展的突破口,有助于创新营运模式及演出项目。

    

    此外,上海一些大体量商业中心也在着力转型成文化综合体,希望通过剧场和演艺空间增加文化附加值,导入更多流量和吸引更大的消费群体——《浮生六记》的首演就在位于徐家汇美罗城的上剧场。“把剧场放在大型商场里真的太方便了,这真是做到了戏剧与都市生活的融合。”柯莱说。她在观剧前,先在美罗城里购物消费、吃饭休闲,节省了不少时间。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刘源隆

民营剧团专委会
国有院团专委会
专业委员会
查看更多+
专业委员会
专业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