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李雄刚拿到了首批上海街头艺人的上岗证,首批八位,他是“006”号。他笑称自己差一点就是007了,7年的时间,李雄刚一直坚持在街头艺人固定的几个展示点和市民见面。作为易拉罐浮雕画的制作者,李雄刚现在已经是宝山区区级非遗项目传承人。而这一切的改变都源自于7年前,他勇敢地踏出了那一步。
“只是浪费了一点时间”
在李雄刚的手下,一只废弃的可乐易拉罐在短短十分钟内,经过剪、刻、贴,立刻变身一匹鬃毛耸立的高头大马。在他的摊位前,一位拿着自己生肖马的小姑娘开心地向身边的妈妈展示,“妈妈快看,爷爷真厉害!”
李雄刚听着有些感慨,“之前人家小孩子还叫我叔叔呢,现在都叫我爷爷了。”从2014年拿到上海首批街头艺人的上岗证,李雄刚的生活确实起了非常大变化。目前在宝山大场镇,他有着自己的非遗传承工作室,带出了一大批学生,这些学生最久的跟着李雄刚也有5年时间了。和记者聊天时,他还记得2015年和2018年两次接受了本报的采访,“时间过得真快啊,今年都是我持证上岗的第七年了。”
记者前去拍摄时,正是10月1日,国庆节当天,人气颇旺,大家都驻足停留,想看看一个个废弃的易拉罐能折腾出什么花样来。李雄刚当天制作了一组天安门主题的易拉罐浮雕作品,他还在现场询问观众,“你们觉得我这个字体贴在哪里比较合适呀?你们来决定作品最后的样子吧。”一旁一位上海老爷叔竖起了大拇指:“真是变废为宝啊,一点都不浪费!”
这时,李雄刚淡淡地答:“一点不浪费的,只是浪费了一点时间。”
从城隍庙的苦日子一路走来
李雄刚说自己“浪费”了不少时间,在成为街头艺人之前的那段日子,他过得确实很苦,不光是经济上的,更有创作空间上的。
最早,李雄刚在废品回收公司是一名机修钳工,上学时就喜欢手工和画画的他,工作起来十分轻松,在公司举办的一些职工手艺比赛中也曾获得名次。上世纪90年代,他第一次在街上看到有人卖用废旧易拉罐做成的烟灰缸时,觉得很有趣又简单,自己也想试着玩玩,这一“玩”便一发而不可收。简单的可以剪生肖、龙凤,复杂的可以剪建筑、人像,后来李雄刚甚至自己发明了浮雕技术和立体画。
1999年,他和妻子决定要出去闯一闯,靠着自己的手艺吃饭。在城隍庙,他们租下了一个非常小的摊位,每天从早做到晚。李雄刚回忆起那段时间止不住地摇头:“确实太苦了,不光是经济上的,我的很多作品得不到认可,心里总是不舒服的。”城隍庙的工作看重业绩,不得不进行批量生产,而李雄刚向往自由自在地创作,让他重复做同样的东西很痛苦。他当时就想自己就在街边摆一个摊,就剪自己喜欢的作品,随便路过的游客喜欢不喜欢,但当时在城隍庙,摆摊受到非常严格管理,他几次受到城管的驱赶。
而在接受采访的当天,当李雄刚摆出自己的摊位时,淮海路上的一位保安立马赶了过来,询问他是干嘛的,这个时候,李雄刚亮出了自己的“上海街头艺人节目审核许可证”,这张证是对他来说是一种认可,也是一种保护。
从1999年至今,李雄刚做了20多年易拉罐画,用了掉了超过15万只易拉罐。如今,他正带着更多的学生一起,把易拉罐浮雕画的技艺发扬光大。
收到一封来自巴拿马的信
在李雄刚在内的一大批街头艺人得到了上海观众的认可后,他们也获得了更大的平台去展示自己。2018年,李雄刚去到了纽约表演,当时是去参加“欢乐春节·上海文化周”。李雄刚回忆道:“我在时代广场,看到我们十几个人的宣传片,当我的头像出现在时代广场的大屏上,我太激动了,做梦也想不到会有这一天。”
此后,李雄刚去到了全世界各个地方展示自己的记忆。他还记得在去到巴拿马展示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位当地的老太太。“我们展示有好几天的时间,这位老太太从第一天开始就一直在我旁边看我制作。”身边的街头艺人好朋友们还打趣道:“老李啊,这是你的什么人啊?”在展会的最后一天,老太太的儿子也陪着来到了现场,双方通过翻译进行了一番简短的交流。原来这位老太太的爸爸是香港人,但老太太从来没有去过中国,她只是听自己父亲讲述遥远的东方国度,在看到李雄刚制作的“外滩记忆”群像建筑,以及传统的中国生肖形象时,她被迷住了,更加向往去到中国去看一看。
本以为这段故事会随着李雄刚的离开而告一段落,不久后,李雄刚收到了一封来自巴拿马的信件。这位老太太告诉她,她将来一定会来一次上海,到李雄刚表演的地方,静安公园来看看,再亲手为她剪一件易拉罐的作品。李雄刚告诉记者,“看到远隔重洋的一位老太太对于我们的传统手艺这么喜欢,我更加觉得这门手艺是可以走向世界的,这三十多年的坚持更是正确的。”
来源:劳动报
作者:庄从周